近年来,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良种的频繁转移,小麦的生产和土传病害的破坏越来越严重,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了影响。这些病害已成为小麦高产、优质、高效的重要限制因子。因此,在小麦生产中,农民应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防治,有效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,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发展。河南百达注册种业整理了一些关于小麦病症和预防措施的方法,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把:
一、小麦主要病害症状
一。小麦纹枯病。属于土传病害,发病时间可为整个生育期。在受侵染的小麦中,苗期的芽为棕色,幼苗的芽为枯萎,叶片的春天为灰色,边缘为褐色,叶片逐渐呈深绿色,并呈水染,随后,水分变干,枯黄,病株被杀死。拔节后,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水斑,中部发育灰色云斑,边缘发育浅棕色。病斑扩大形成花梗,首先在患病部位的茎上发育浅棕色短条,发育成边缘-褐色和中灰色的梭形斑点,因为茎、腐烂茎、主杆和大枝往往不能牵拉耳朵,形成"白耳朵"。
2.小麦的完全侵蚀。小麦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根腐病和基腐病,也是一种发生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害。该疾病仅感染根部和茎基部1,第2节。发病后,植株矮小,黄叶多,分蘖少,类似干旱,缺肥。初生根(种子根)和根茎(地下茎)变成深褐色,导致整个植株在严重的时候枯萎死亡。拔节期,冬小麦幼苗变绿缓慢,分蘖少,病株根大部分变黑,茎基部和叶鞘内侧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,呈“黑脚”状。然后颜色加深为黑色石膏状,上面密布着黑褐色的颗粒状蒴果壳。当土壤干燥时,黑脚和黑泥的特性不明显,不形成子囊菌壳,但茎基和根变黑褐色,出现白穗。“黑脚”和“白耳”是植物期的特殊症状。
由此可见,小麦整个生育期是小麦病害的发生期。因此,必须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防治,及时发现并尽快治疗。这样,就可以在芽中控制病害,使小麦的健康得以健康。
二、综合防治技术
小麦病害防治应遵循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方针,加强检疫控制,以农业防治为基础,以化学防治为龙头,协调运用各种措施,有效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。关于这些疾病。
1.植物检疫。小麦种子必须在播种前15天向检疫部门申报,并对育种材料进行检疫和淘汰。严禁在发生检疫物的地区培育小麦种子。未经产地检疫的种子,不得推广使用。违反植物检疫规定培育、转让、管理小麦种子的单位和个人,应当依法严肃处理,确保小麦检疫病害的源头传播,有效控制小麦检疫病害的发生。
2、农业防治
(1)选择抗病品种。在小麦全蚀和纹枯病高发区,应种植豫麦18号、豫麦49号、新麦11号、周麦18号、高邮505号、爱枣4110号等抗病品种。
(2)作物轮作。在小麦的整个区域重新种植非禾本科作物,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,充分发挥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。
(3)土地整理精细化。采用深耕细耙,提高播种质量,促进小麦壮苗早发。
(4)合理施肥。添加有机肥,应用小麦专用配方肥,避免氮肥、有机肥在病害、渣中的局部应用。
(5)加强管理。避免早播、合理密植,在返青期及时翻耕,促进小麦根系发育,营造有利于小麦生长但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。
(6)消除病残。小麦收获后,及时清理病残。对纹枯病和根腐病的病残体,应及时带出田间集中处理。对发髻和全糜烂病的病残体,应就地焚烧,以扩大免疫力。
3.生物控制。在整个侵蚀区,利用生物农药除气除敌,每100克小麦混配10公斤小麦种子,绿期每亩施用200克防腐蚀敌人,在土壤中加入50公斤水灌溉,对整个蚀刻病害的防治效果达50%以上。在纹枯病高发区,返青期用50g井冈霉素(20%)和50kg水喷洒茎基,防治效果达80%。
4.化学控制。(1)拌种。在重度全蚀区,12.5%噻菌灵和2.5%多菌灵的防治效果为90%。20 ml,2%戊醇,15 g,10 kg小麦,90%防效。在纹枯病和根腐病高发区,用10ml 2.5%吡咯烷或20ml 3%苯醚甲环唑混合10kg小麦种子。冬前防治效果达80%。在越冬前易生锈区,10 kg小麦种子与3%苯醚甲环唑或2%戊唑20克混合。在小麦孢囊线虫病区,用3%呋喃丹混悬液拌种10公斤小麦种子,可防治两种地下害虫。(2)药根填塞。在小麦回收期,每亩添加40 g烯丙醇、12.5%烯丙醇或20%十三烷酮100 ml,加水量50 kg,防治各种土传病害、白粉病和锈病。